在诸多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,日军大佐是一个出现概率非常高的职务,甚至成为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标配,二战时期的日军部队中,大佐是个职级比较高的官衔,那么日军的大佐相当于我国什么军衔?为什么日军宁愿不当少将,也要争当大佐呢?
近代日本是在经过明治维新后才实力猛增,而日本二战时期的军队编制,其实也就是日本明治天皇统治时期确定的。当时日本虽说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军队建设,不过出于国情不同,在军衔上,日军诞生了一个独特的佐级,其军衔就分为将、佐和尉三个级别。对应其他国家的将官、校官和尉官3个序列。
但是,日军部队没有上尉、上校和上将这样的军衔,而是分别以“大”代之,即大尉、大佐和大将,分别对应我国的上尉、上校和上将。所以日军的大将之下就是中将,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上级。因为日军根本就没有上将这一军衔。同样的,日军也没有上校这一军衔,和我国上校对应的是日军大佐,再往下就是中佐和少佐。
日军的“大佐”是一个很灵活的军衔,绝大部分情况下,担任联队长的军官都是大佐,但是,“大佐”虽说在军衔上不算高,它却有资格成为旅团或者师团的参谋长。而当时日军的师团长基本都是由中将及以上组成,因此,在一定程度上,身为师团参谋长的“大佐”,他们在军中的地位比少将还要高。
了解了日本二战时期的军衔制度之后,再与如今我军的军衔相比,可以看出日本的“大佐”相当于我军的上校军衔,在职务上处于正团级或者是副师级军官。那么问题来了,日军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,明明将官要高于大佐一级,但是他们宁可不当少将,也要争大佐,这是为什么呢?
抗战初期,日军最高作战编制为师团,师团下辖旅团、旅团下辖联队,连队下辖大队,师团相当于国军加强师、旅团相当于国军的加强旅、联队相当于国军的加强团,大队相当于国军的加强营。抗战中期和后期以后,日军又组建了若干个军,相当于国军的集团军,每个军下辖若干师团。而且他们不叫军长,而且军司令官。
以军衔来说,日军部队军司令官是大将,师团长是中将或者少将,旅团长是少将,联队长是大佐。从军衔上来说,大佐再往上就是将军了,但毕竟和将军有一定的距离。说高不高,说低不低。日军的师团参谋长,确实存在一些大佐,但同样也有少将。大佐能和少将一起担任相同职级的职务,说明其地位确实不算低。
事实上,日本的大佐可比国军上校在军队中的地位高得多。日本大佐可以担任联队长和旅团参谋长两个职务,其中一部分的大佐会被任命为拥有三千多人的联队长,他们主要负责率领部队在战争一线作战,因此,其在军队的威望不言而喻。
正是如此,很多日军在加入部队后,他们的目标就是奔着“大佐”去,宁可不当少将也要争当大佐。要知道那会日军的少将大都是担任着旅团长的职位,他们无论手中的权利和地位,看起来都没有“大佐”高。
其实,大致来说的话,将的级别要比佐的级别大,而佐的级别则要比尉的级别大。不过由于日本佐官中的最高级别的权力比较大,所以即便是拥有少将级别的军衔的人,也远比不过拥有大佐级别的军衔的人体面。
正因为存在拥有此级别的军衔的人,要远比拥有少将级别的军衔的人权力大且体面,所以日兵才会表现出争当此“官”的样子来。
日军甲种师团的联队,甚至能和国民党军队中央军嫡系部队的一个师抗衡,如果是地方杂牌部队,可能一个军都不一定打得过日军甲种师团的联队。虽然这是日军整体战斗力超过国民党军队的结果,但也不能否认日军大佐的指挥能力。在日军部队中,联队发挥着关键作用,作为联队长的大佐,显然也是个很重要的职务。
大佐除了可以当联队长,也可以当旅团参谋长,无论是哪个职位,都拥有对部队的实际指挥权。只有要实际的权力在手中,哪怕是个大佐,也比拥有少将军衔但是没有实际军权的人要风光。
并且,联队作为二战日军的主要战术单位,身为联队长的大佐时常都带领队伍在一线,他们在军队中的威望极高。而作为参谋长的大佐,他们一般都是在师团工作,共事的领导基本都是大将和中将,其地位和权利当然是非常明显的。
按理说大佐连最高级别将官的序列都没有进入,为什么二战期间的日本士兵都将大佐当做奋斗的目标呢?难道他们没有更大的追求吗?
因为就像我国古代的世袭制一样,日本军队的将级军官基本上都被日本高层和世家大族所承包。因此,即使那些士兵有心也无力,只能去奋力争夺大佐的军衔。日军平民出身的士兵,能晋升为大佐已经是极限了。而那些世家子弟出身的军官,则可以较为容易地晋升为少将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大佐才成为了日军最吃香的军衔。
明利配资-股票配资专业网-贵阳股票配资-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